English

古今中外

1999-12-17 来源:光明日报 李春林 我有话说

文化问题,说到底也就是“古今中外”的问题。

古今中外的关系处理好了,文化事业的发展就顺利,这一点本身就“放之古今中外而皆准”。

把话说得大点,搞出版工作,整天就是盘算和摆弄古今中外。原料就这四样,但不同的厨师做出来的宴席不一样。

那么,这些年出版这桌宴席做得怎么样呢?色香味先不说,单就品种而言,似乎“古”和“外”的多了些,“中”和“今”的少了些。这不奇怪。中国批“封资修”批了十几年,一直批到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,与外国文化几近隔绝。改革开放后,人们文化饥渴,饥的是传统文化,渴的是外国文化。在这种情况下,矫枉过正,对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“大补”甚至“恶补”,都属正常。

“大补”甚至“恶补”之后,情况又如何?好像该少的没有少多少,该多的也没有多多少,比例仍不是很协调。这次不协调,原因恐怕主要在出版界。传统文化的书、外国文化的书,要么经过时间的检验,要么经过市场的考核,出版起来,成本低,风险小,操作简便。另外,借别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,有些话让古人和洋人代言,也能省却好多麻烦。这些话,本是出版界的“中之言”,不足与外人道的。

现在时兴讲“出版理念”。你讲我讲大家讲,“出版理念”当然可以百花齐放,但殊途而同归,一致而百虑。“同归”和“一致”就是共识。我想,“共识”应该是这样两条:一是光靠出传统文化书和外国文化书,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出版繁荣;二是有见识有出息的出版工作者,思考的兴奋点和操作的着力点,要放在多出和出好反映当代中国现实的图书上。我们今天有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书和外国文化书可出,那是因为古人和外国人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;我们如果不出好当代中国的书,拿什么留给后人?又拿什么与外国人交流?

古今中外,最好不要截然分开。即使是出外国书,也要体现今天的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最新理解和研究的最新水平;即使是出外国书,也要折射今天的中国人对外国文化的理解。出传统文化书要有当代色彩;出外国文化书要有中国气息。立足“中”和“今”,面向现代化、面向世界、面向未来,这才是中国出版事业的主旋律。

抓原创稿,出反映当代中国的书,确实难。但也正因为难,才有挑战性,才刺激,才值得去做,才能显山露水。出版工作者的身手,在这里一见高低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